诗经小雅鹤鸣中概念隐喻的特点(3)

来源: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树檀”是高大挺拔的,这正好符合贤达之士具有高尚品质,为人光明磊落的形象;而“萚”和“毂”分别是指枯枝败叶和贱劣的树,这样的映射自然就是

“树檀”是高大挺拔的,这正好符合贤达之士具有高尚品质,为人光明磊落的形象;而“萚”和“毂”分别是指枯枝败叶和贱劣的树,这样的映射自然就是指品行低劣之人,在同一个园子中,既有参天大树,又有低矮之木,这样具有包容性的地方即映射的是人们生活的客观世界。作者从自身经验的角度进行描写,也就是以体验式基础出发,作者笔下的“乐园”也就是作者身处的世界,这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乐园”与“客观世界”就像两个容器,各自容纳的内容物不同,但都是一种有限空间的存在。作者选择使用“乐彼之园”的文字来表达不是随机的,而是由自身经历、所处时代、周围环境等因素共同组成的体验式基础决定的。

《小雅·鹤鸣》全诗都在描写自然景物,作者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出发:明亮的鹤鸣声、活跃的游鱼、树木林立的园林和怪石嶙峋的山峰,透过描写景物的文字,作者传达出“主张君主招贤纳士”的想法,读者是可以接收到的,这个互动过程是因为隐喻的体验性。作者用各种感觉器官去体验,接收到了自然景物的信息,用文字表达出来;作者身处一个既定空间,就是诗歌中描述的地点,读者从文字叙述中可以实现对此空间的想象;作者体验的方式在诗歌的四层隐喻表达中已展示得很清楚,把身体在空间中的体验传送到文字的语义中,最终让读者领会诗歌的内涵意义。如果没有体验式基础,作者是无法写出这样意义深远的诗句的。隐喻的体验性其实是人类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之后产生的结果:人类对自身经历进行加工创造,不仅在诗歌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结果,在其他文本中也可以找到:例如小说、剧本或者新闻报道等。体验式基础是客观存在的,由此产生的隐喻表达又加入了人类主观能动的创造,因此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文本呈现形式。

图1 隐喻的体验式基础

四、《小雅·鹤鸣》中概念隐喻的创造性

人类的思维活动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所以由人类思维活动创造出的各种各样的隐喻也是具有创造性的。在《小雅·鹤鸣》这首诗中,作者使用了四个不同的源域:“鹤”,“鱼”,“树檀”和“山石”来同时映射同一个目标域:“贤达之士”,作者通过创造力建立起了这四个不同源域之间的联系,本来看似毫不相干的四种事物被赋予了与“贤达之士”相联的相似性,这是作者想象力的结果,也是使隐喻性文字变得丰富的原因之一。

《小雅·鹤鸣》第二层隐喻表达使用“鱼”来映射“贤达之士”,这是作者在自身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进行了新的创造,给“鱼”这种形象增加了与“贤达之士”相似的特质:满腹经纶且随遇而安,这样的创造打破了以往对“鱼”的固有认知,给予读者新的认知信息。

再看《小雅·鹤鸣》的第四层隐喻表达:“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攻玉)。”在这一层表达中作者创造了山石的形象:粗糙,不起眼,这样的形象映射的就是地位低下,没有存在感的人,即生活在隐居之所的贤达之士;但是另一方面,对于玉器的打磨来说,山石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没有经过山石的打磨这一过程,玉器就不能变得温润动人,也无法被人欣赏,玉器的特质投射的则是尊贵的当朝执政者。山石与玉器之间的关系映射的是贤达之士与执政者,是作者想象力的创造,如此形象生动的比拟使读者直观地了解到山石的可贵,也就是贤达之士才能的可贵,不可小觑。

如果没有隐喻的创造性,文字表达就不会有如此的渲染力;隐喻的创造性可以将世间万物联系起来,这样人类就有更多的机会认识新事物,丰富想象力。隐喻的创造性将客观世界各事物之间的联系用自然而不突兀的方式呈现出来,最终透过语言来表达相互之间的关系。

五、《小雅·鹤鸣》中概念隐喻的辩证性

概念隐喻的产生是因为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相互映射,人类思维可主观地识别事物之间已存在的相似性,也可创造出新的相似性,从而产生隐喻的表达,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既隐喻的辩证性。《小雅·鹤鸣》一诗中:“贤达之士”与“白鹤”之间就存在已公认的相似性,品德高尚,修身洁行等类似品质,作者将这一相似性作为基础写出了第一层隐喻的表达。在第二层隐喻表达中,“鱼”与“贤达之士”的相似性并不是显而易见的,而是经由作者之手的创作,再加上“渊”与“渚”的使用让隐喻得以成立,所以说作者在“鱼”和“贤达之士”之间创建了一种新的联系,让读者从这个相似性角度来认识事物,使隐喻表达得以成立。

文章来源:《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网址: http://www.fxcsjsyyq.cn/qikandaodu/2021/0708/769.html



上一篇:英美文学的审美传统和文化气质分析
下一篇:文学鉴赏中的地域文化因素探讨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投稿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编辑部|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版面费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论文发表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