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鹤鸣中概念隐喻的特点(2)

来源: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小雅·鹤鸣》中概念隐喻的普遍性 《小雅·鹤鸣》这首诗充分体现了隐喻的普遍性,全诗的语言都带有隐喻的性质,作者用这样的语言含蓄的表达自

二、《小雅·鹤鸣》中概念隐喻的普遍性

《小雅·鹤鸣》这首诗充分体现了隐喻的普遍性,全诗的语言都带有隐喻的性质,作者用这样的语言含蓄的表达自己写作的用意。全诗分为四个层次,依次展现隐喻的层层递进:“鹤鸣于九阜”中的“鹤”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形象总是雌雄相随,步行规矩,这样的形象与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达之士很相似,故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风的白鹤来比喻修身洁行而有时誉的人,因此这样的人常被称为鹤鸣之士。在此诗篇中作者就运用了这个隐喻的映射,不直接说贤达之士,而是用鹤的形象让读者产生这样的联想,使语言的表达不仅含蓄而且更加丰富。“鸣”在此句中作动词,本身表示鹤发出声音的动作,而鹤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其明亮的声音,方玉润[5]曾说:“鹤,鸟名。禽品中之最高贵者。其鸣高亮,闻八九里。” “其鸣高亮”投射出的实则是贤达之士的才能和智慧;“九阜”描写的是鹤居住的地方—九曲沼泽,荫湿之地,属于比较隐蔽的居所;“声闻于野”中的“野”在中文中有多种解读,但由于前句已设定的语言环境,这里可将“野”理解为四面八方,或者离“九阜”距离较远的地方。这是此诗呈现的第一层次的隐喻,可提炼为“贤达之士的才能是无法隐藏的”。该隐喻又一次出现在诗歌的第二章,作者在语言的叙述中只改变了一个字,“野”换成了“天”,意思是九天,可理解为广阔的天地,或者是与“九阜”相比更为辽阔的地方。第一层次的隐喻反映的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把这种认知投射到诗歌的文字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个思维过程是由作者日积月累的知识所构筑,采用了大众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文字,也就是隐喻性的文字,印证了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大脑的事实。

“鱼潜在渊(渚),或在于渚(渊)”中“渊”和“渚”二字的互换使用恰当的表达出诗歌第二层次的隐喻:“鱼”替代了“鹤”,映射的依然是“贤达之士”,“深潜于水底”与“游戏于浅滩”分别投射出贤达之士身处的不同环境,“或”字的使用显现出环境可随意更换,也可以说鱼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存环境,不受束缚,因此这一句的隐喻可提炼为“贤达之士无论身处何处都可以施展其才能”。诗歌的第二章,作者只是将文字叙述调换了位置,而隐喻体现的意义并未改变。这让隐喻的普遍性得到延续,前后两章的文字相互照应,也体现了作者的巧思:看似重复的叙述却达到了强调的效果。

“乐彼之园”从字面解读是指一座布满了各种景物的园子,方玉润[5]曾说:“园字是全诗眼目,前后景物皆园中所有。” 再结合后句“爰有树檀,其下维萚(毂)”来看,隐喻的使用就显而易见了,“树檀”映射的是“贤达之士”,“萚”与“毂”则映射的是“品行低劣之人”,而“园”映射出整个世界,一个可以包容各种形态的人的客观世界。这一层次的隐喻可总结为“世界既可容贤达之士也可容品行低劣之人”。隐喻的使用为诗歌呈现出可供读者充分想象的意境,文字创造的信息显得更充沛,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在读到这些诗句时产生共鸣,对诗句的语言充分理解。

最后一层隐喻体现在“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攻玉)”这两句诗,“山石”可以作为打磨“玉器”的工具,虽然外表粗糙不起眼,但作用却不可轻视,这里“山石”的作用与“贤达之士”的才能不谋而合,“玉器”则映射的是位高权重的当朝执政者,所以这一层的隐喻可提炼为“贤达之士的才能可以为执政者发挥作用。” 诗歌的真实意图在最后一层的隐喻中完全揭开,这样层层递进的隐喻性文字表达让读者有阅读的探索感,也说明了诗句中的隐喻表达无处不在。隐喻的普遍性实际上是让一首诗歌绽放光彩的关键性因素:作者把真实意图巧妙地隐藏在文字之中,而且句句紧扣主题,读来引人深思;隐喻的普遍性使作者的大脑思维活动成功转换成文字输出,与读者进行交流。

三、《小雅·鹤鸣》中概念隐喻的体验性

隐喻的产生来自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体验,也就是说,隐喻表达是具有体验性的[3]。Lakoff 和 Johnson[2]坚定地认为:如果没有体验式基础,隐喻是无法被理解或是恰当表达的。Lakoff[10]也指出:人类思维系统的结构决定于亲身经历,这也是文字表达产生意义的根据。《小雅·鹤鸣》中作者借助一系列自然景物:鹤鱼木石,山川玉错,水陆园林鹤天地四野的描写来表现主题,与作者的自身经历有关,最终形成的诗句表达是通过隐喻的体验性来实现的。诗歌中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毂)”的隐喻映射中的体验式基础可由图1来表示:

文章来源:《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网址: http://www.fxcsjsyyq.cn/qikandaodu/2021/0708/769.html



上一篇:英美文学的审美传统和文化气质分析
下一篇:文学鉴赏中的地域文化因素探讨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投稿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编辑部|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版面费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论文发表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