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透皮技术,如何促进功效成分的吸收和(2)

来源: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而在活体的、志愿者的实验中,效果还是挺好的,特别是5000和8000分子量的,但是从4.2万、36万、92万和177万这几个数据上看水合度,效果跟水是差不多的。

而在活体的、志愿者的实验中,效果还是挺好的,特别是5000和8000分子量的,但是从4.2万、36万、92万和177万这几个数据上看水合度,效果跟水是差不多的。

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就不吸收了?我们又做了一些不同分子量配比的实验,也发现跟5000分子量配比的效果比较好,其他都不是特别好。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能得到三个结论:

只有小分子量的HA可以明显增加皮肤水合度;

离体猪皮的皮肤水合度增加不如活体的人体皮肤;

不同分子量HA复配也说明只有小分子量的透明质酸可以增强皮肤水合度。

【小分子量的透明质酸如何进入皮肤?】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我们把透明质酸接上荧光(fitc),进行一系列的红外、核磁等表征,来证明它已经合成成功上了,接下来就开始做离体猪皮的实验,通过荧光的方式来标记。

实验中,5000分子量的透明质酸,0.5小时就进入了“砖泥结构”中致密的角质层,到了4个小时已经完整进入整个皮肤了。

5000分子量的能进去,那大分子量的是不是就很难了?我们从这个实验结果可以看到,8000分子量的在4小时进入到整个皮肤中去了,而4.2万、36万的到了12小时都只停留在角质层,没有进入到真皮中去。也就是说,大分子量的透明质酸是可以结合在角质层上的。

这个就是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使用了大分子的透明质酸放到处方里,皮肤的柔软度、保湿效果还是不错的,证明大分子量的透明质酸还是可以与皮肤角质层作用起到保湿作用的,但是只有小分子量的是能够进入到皮肤真皮中去。

【透明质酸与皮肤作用的机理】

接下来,看一下透明质酸是如何与皮肤相互作用的呢?

在处理过透明质酸之后,我们做了全反射红外和HE染色实验,可以看到HA对角质层是有影响的。

小分子的透明质酸是和角蛋白起作用,大分子量的透明质酸会跟脂质相作用,而脂质是角质层的泥结构,角蛋白是砖结构,所以从这个可以推测出来,小分子量的透明质酸其实是可以通过细胞通路途径进去的,而大分子量的透明质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脂质间的相互作用,让细胞变得肿胀、蓬松,也能够使得其他的药物得到一定程度的促吸收的作用。

HE染色实验,也就是皮肤切片实验。从上图看,A是生理盐水,B是7000分子量的透明质酸,另外还有4万2、36万和92万分子量的。从B图看角质层是很肿胀,很松散的,呈游离状态,到图C中4万2的时候稍微有一点这种状态,到后面对角质层就基本没有什么影响了。

因此这几个实验可以充分证明:

小分子量的透明质酸可以缓慢透过角质层,进入表皮层以及真皮层;

透明质酸可以与皮肤脂质和蛋白相作用,特别是小分子量的玻尿酸可以明显增加角质层的水合作用,增大角质层的细胞间隙。

其实在透明质酸的综述里面,低分子量的透明质酸,有抗炎、抗阻、抗衰、抗肿瘤等作用。如果要用透明质酸来作敏感性皮肤使用的产品,大小分子的透明质酸进行组合,让小分子的进去,大分子在外面保湿,这样的保湿效果是最好的。我们根据这个理论做的一个产品就是天纵易康的益肤透明质酸面膜,作为医疗器械的保湿敷料在临床上用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大分子的透明质酸只能停留在角质层上,那能不能用这种大小分子相互配合,做纳米制剂的修饰,修饰在外围,然后让透明质酸带着它进去呢?其实华熙生物的肌活系列,用的就是这个理论。把透明质酸修饰在脂质体的外面,让它带着虾青素、传明酸等等进入到皮肤中去。

事实上,保湿和促皮肤吸收和储留,现在已经延伸到了各种其他材料,比如海藻糖、香菇多糖、虫草多糖等多糖类。但透明质酸的效果尤其好,是因为我们发现皮肤细胞膜上的CD40受体是能够跟透明质酸相结合的。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做产品的延伸,比如保湿的时候怎么进行配方比较好,要促药物的吸收和储留的时候,脂质体不稳定,能不能用多糖类的去稳定和促吸收,就是这个研究的意义。

那么,如果有些材料不想让它进到皮肤里太多,想让它进行缓释,应该怎么办呢?

研究成分的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一个药叫谷胱甘肽,它是抗氧化剂,能够美白,是三个氨基酸的组合的三肽。这个材料水溶性极好,因此非常难进入皮肤中,但如果在皮肤中停留的太少,美白抗氧化作用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要用各种技术来让它增加在皮肤中的药量,促进进入并让它储留在皮肤中。

文章来源:《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网址: http://www.fxcsjsyyq.cn/zonghexinwen/2021/0508/674.html



上一篇:终于明白为什么中国女排参加奥运测试赛,看完
下一篇:省科学院测试分析所与青岛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投稿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编辑部|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版面费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论文发表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