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环境中汞污染物测试技术的分析与应用

来源: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汞,俗称水银,处于常温环境下极其容易蒸发。在自然环境中,汞是常温下唯一的液态金属,生理毒性很强,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即使汞浓度低,也会对人类生活环境、动植物生长

汞,俗称水银,处于常温环境下极其容易蒸发。在自然环境中,汞是常温下唯一的液态金属,生理毒性很强,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即使汞浓度低,也会对人类生活环境、动植物生长产生毒害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空气环境中汞含量越来越大,引发了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各行业专家的高度重视。现阶段,在环境治理方面,汞污染成为重点研究内容。汞污染研究对未来环境监测和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1 空气环境汞污染

1.1 空气环境中汞污染的来源

空气中出现汞污染情况主要是由自然排放所及人为活动造成的。自然排放主要指火山活动、矿藏等会有大量汞释放,使得水体、土壤以及植物表面的汞元素含量增加,造成严重的空气环境汞污染;人为活动指的是使用燃煤设备、金属冶炼、垃圾焚烧等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汞。依据统计分析数据得知,燃烧煤炭释放的汞达到空气汞含量的30%以上。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但与之相应的却是对环境的不断破坏。汞的排放量正在逐年增长,目前累计汞排放量早已超出2 493.8 t。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原材料处理、汞燃料燃烧、矿物冶炼等行为都会造成汞污染,人为活动排放到环境中的汞9.1×105~6.2×106 kg/a;火山以及矿藏释放等汞的排放量是1.0×105~4.9×106 kg/a。电子、冶金以及化工业制汞的排汞量超过含汞废气的排放标准,形成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1]。

1.2 空气环境中汞污染物的分布特性

颗粒汞和气态汞是空气环境中汞污染物的两种存在状态。通常,汞有三种价态:元素汞、一价态汞和二价态汞。元素汞挥发程度高,在空气中比较稳定,能够持续半年到两年的时间,达到空气环境中汞含量的90%,是汞存在的主要形式。剩下的10%是和大气颗粒保持紧密联系的颗粒汞,以及具有溶解性特点的二价无机汞化合物、甲基汞、二甲基汞。

(1)汞具有可挥发性。不管是可以溶解还是不能溶解的汞化合物会有一部分挥发到大气中。汞的挥发程度和化合物的形态、表面吸附力、大气湿度等密切相关。甲基汞的挥发性是最大的,且有机汞的挥发性要大于无机汞。

(2)汞的转移循环。土壤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将汞释放到空气中,气体状态的汞也能转化成液化和固态的汞。比如汞进入水体后,经过一系列反应和作用可溶于水中、聚集在生物体内以及挥发到大气中等。

(3)汞的烷基化。微生物作用和影响下,无机汞的毒性会增强,转化为甲基汞、苯基汞和二甲基汞等。淡水淤泥中的厌氧细菌促使无机汞甲基化形成一甲基汞和二甲基汞。

(4)其他物质对汞的吸附作用。水和土壤中存在胶体,对汞产生吸附作用。硫醇、伊利石、胺类化合物等都是水中的吸附剂,对汞产生的吸附力有大有小,但都具有吸附能力[2]。

2 空气环境中汞污染的分析测试技术

汞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特殊,其在空气环境中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不会处于固定位置,在不同介质的影响下会出现稀释扩散和转换的情况,对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危害。调查显示,空气中严重的汞污染导致北美和欧洲偏僻湖泊中鱼类汞的积累。控制空气环境中的汞污染最重要的是做好汞污染物的分析测试。

2.1 汞的收集

自然大气环境中的汞含量较少,其吸附能力比较强,从而收集起来不容易,应用吸附剂时需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对空气中汞进行收集主要有液态收集和固态收集两种。液态收集的原理是利用吸附剂的化学吸附性,高锰酸钾、二氧化锰、硫化物等是在收集液体时常使用的吸附剂;固态收集是根据物理吸附特点,使用汞齐法,也就是贵重金属收集方式。在收集的过程中要注意液体吸附剂会受到稀释影响,无法获得良好收集效率,从而不能够作为对有机汞、痕量汞等的有效收集途径;虽然固体吸附剂有着良好的痕量汞收集效果,但很容易在收集中有钝化情况及屏蔽效应出现。为此,部分地区收集汞污染物会选择使用吸收管的方式。根据统计数据信息,同样的环境条件下,通过高锰酸钾收集空气中的汞污染物比金线管富集程度高;根据固体和液体的吸附性特点,使用酸化巯基棉对汞污染物进行收集和处理,有机汞和无机汞的回收率可达到90%。扩散-溶蚀方法用于收集汞污染物,能够分离不同状态的汞(气体和粒子状态),溶蚀管道内壁涂有贵金属,当过滤材料有气流经过时,气态汞在扩散后会被管壁的银、金吸附。

文章来源:《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网址: http://www.fxcsjsyyq.cn/qikandaodu/2021/0624/735.html



上一篇:钻井船钻前检验实践
下一篇:年北京色谱年会召开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投稿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编辑部|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版面费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论文发表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