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现代文保仪器资源的使用与探讨(2)

来源: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国际上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是一大主流,如印度已经建成了9个中心和一个图书馆网络、晶体成长中心、西部地区仪器中心、教育交流校际中心、中间层、同

国际上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是一大主流,如印度已经建成了9个中心和一个图书馆网络、晶体成长中心、西部地区仪器中心、教育交流校际中心、中间层、同温层、对流层雷达中心、科学信息中心、人类学和社会科学信息中心和图书馆信息网络。英国的国家实验室研究理事会(CCLRC)是英国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施中心,CCLRC具体负责建设、维护和运行管理所有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施[2]。

从国内来看,为解决我国科技投入不足且分散,导致产生大型分析仪器资源利用率低等突出问题,1998年科技部开始实施“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管理暂行办法”以来,科技部会同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教育部、卫生部等部委已建立了15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3],极大地提高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共享和利用。

博物馆文保行业也应借鉴国际、国内其他行业的经验,在财政投入总量有限的情况下,以地区为界,依托财政、科研实力雄厚的大馆,集中优势资源,建立统一的分析测试服务平台,使其拥有先进的科研仪器设施、专业的管理队伍和科研人员,向本地区文博单位乃至社会开放。这样既可避免财政的重复投入,充分利用科研仪器设施。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个学术交流和研究中心,易于产生“盆地”效应,有利于文保事业的开展。

2.加强“三维”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

图一给出了三维合作交流模式。所谓“第一维”合作即是加强不同地区之间文博系统的合作。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及文保快速发展地区拥有的现代仪器资源比较全、比较先进,但是一些经济欠发达或文保事业发展缓慢地区拥有的现代仪器资源较少和落后。长此以往必然造成“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加强不同地区文博单位和国家文物局科研基地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通过“一拖一”模式,实力强地区帮扶实力较弱地区,既可消除地区之间差距过大问题,也可以共话发展、共同进步。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单位以及地方省级综合博物馆占全国博物馆的比例大约是1%~2%,我国二、三级中小博物馆所占比例为98%~99%。国家一级博物馆等是我国博物馆体系的中坚力量,发挥着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头作用。加强“第二维”合作交流即加强同一地区或省份的综合一级博物馆与地方二、三级博物馆之间的交流,通过提供技术支撑、项目合作等方式,一级博物馆可以寻到样品来源,二、三级博物馆可以利用大馆现有仪器分析自己的样品。如此既可提高一级博物馆现有文博仪器资源的辐射力度、使用效率,也可解除二、三级博物馆仪器资源匮乏的困境。

“第三维”合作即提高博物馆单位与高校等单位的交流。文物保护是一个交叉学科,专业涉及化学、物理、生物、历史、考古和摄影等众多学科。文保行业分析测试所需的仪器在高校或其他行业科研单位中也多有使用。文博业在自身财政能力缺乏,资源不足情况下,应加强文保行业与高校或其他行业的合作交流,用自己已有资源交换别人已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提升自身实力。

3.提高仪器使用效率势必加强人才培养

随着文保仪器的发展,人才培养提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一些情况下,经常由于人员缺少或专业能力不足导致仪器被闲置,资源浪费时有发生。如果把仪器比作躯体,那么人的作用就是灵魂。要想发挥仪器的效用,必须提高使用者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人才的培养也正逐渐受到重视,2012年、2013年国家文物局连续两年在北京举办“现代文保仪器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培训班,笔者也有幸参加了首期培训。针对如何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从而提高仪器使用效率,笔者提出了三点设想。

1.加强人才培养效率也要分三级考虑,即从国家—省级—地市三级实行由上到下的培养,这样既可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也可扩大人才的覆盖率。

2.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提高现有人才素质,增强专业能力。可以通过与大型仪器公司合作的途径,让工程师帮助培养现有的工作人员,目的是不仅要做文保仪器的操作者,还要做仪器的维修、维护者,在仪器发生故障时可以及时找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降低维护费用,提高仪器使用率。

3.改变现有的人才准入机制和激励机制。我国一些博物馆现有仪器多,人员少的问题日益突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提高人员流动性,针对仪器使用现状完善人才职称评定机制和激励机制,使更多优秀人才愿意投身到博物馆文保事业中。

文章来源:《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网址: http://www.fxcsjsyyq.cn/qikandaodu/2020/1120/399.html



上一篇:《材料分析测试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下一篇:《安徽化工》2014年征订启事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投稿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编辑部|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版面费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论文发表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