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储能/全面防护解析ID.4X电池技术

来源: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爱卡汽车?新能源频道?原创] ?全球汽车行业正在朝着智能电动汽车的方向加速转型,各大车企都制定了规模庞大的转型计划,定下了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但要是论实际行动,在这场转

?[爱卡汽车?新能源频道?原创]

?全球汽车行业正在朝着智能电动汽车的方向加速转型,各大车企都制定了规模庞大的转型计划,定下了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但要是论实际行动,在这场转型中动作最快的还得数大众。在竞争对手们依然磨磨蹭蹭油改电的时候,大众已经推出了纯电专用的MEB平台,它不仅在硬件设计上全面革新,更采用了符合智能化要求的域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和软件系统。新技术的大量应用难免会造成一些问题,比如大众ID.3遇到的OTA升级故障,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大众已经在智能电动汽车的竞争中占据了先机。

?在国内,大众的转型脚步也非常快,南北大众建成了2座MEB工厂,已经开始投产ID.4系列纯电动汽车,并且后续车型也将很快问世。在20-25万元的价位,上汽大众ID.4?X(参数|询价)和一汽大众ID.4?CROZZ(参数|询价)迅速成为了最值得选购的电动汽车。

大众?ID.4?X车型首页参数配置图片口碑报价询底价19.99万起

?作为大众在中国投产的首批MEB平台车型,ID.4系列车型有太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但是消费者最关注的应该还是续航和安全,毕竟这是电动汽车的安身立命之本。接下来,我们就以上汽大众ID.4?X为例,向大家介绍一下大众MEB平台的电池技术。

大众是模块化/平台化的先行者,平台化的成本优势让大众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车企。在进入新能源领域时,大众也选择了从平台做起。先研发出MEB平台,再展开车型的开发。MEB平台的德语全称是Modularer?E-Antriebs-Baukasten,翻译过来就是模块化电驱动平台,这是一款专为电动汽车优化过的纯电专用平台。

2018年10月,上汽大众的MEB工厂破土动工,并于2019年11月启动样车试生产,此后近一年时间则用于设备更新和产品验证工作。新工厂总投入约170亿元,规划年产能为30万辆。上汽大众ID.4?X正是在这家工厂生产的。

大众的MEB工厂不仅有传统汽车工厂里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还有电池包的生产线。在中国,上汽大众采购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芯,电芯能量密度达240Wh/kg。经过严格的检测之后,这些电芯在MEB工厂里被组装成电池模组,再由多个模组构成电池包。生产过程基本实现了无人化全自动生产,有助于提升一致性和可靠性。

通过改变电池包中模组的数量,可以改变电池包的电量,以满足不同车型的要求。上汽大众ID.4?X的电池包容量最大可达83.4kWh,能量密度最高为175Wh/kg,可以支持该车在NEDC工况下行驶555km。电池包托盘主要由高强度的铝合金框架和铝冲压底部装甲组成,可以有效抵御外界的冲击,避免电池模组和电芯收到挤压。

ID.4?X的智能BMS电池管理系统具备过充过放保护、智能低电量管理系统、智能全天候行程用电管理和先进的续航里程算法,有助于保障不同工况下的实际续航里程。这套BMS系统可以精确自学习精准反映电池状态,根据不同路况实时调控电耗,它还能基于用户驾驶习惯以及车载电器使用情况测算续航里程,从而减少里程焦虑的困扰。

?上汽大众ID.4?X的电池包配备了高效的液冷温控系统,在-30℃~45°C的环境中,这块电池包均可以正常工作。优秀的热管理系统还带来了更长的电池寿命,在室温中进行500次充放电循环之后后,ID.4?X的电池包容量依然可以保持在97%的高水平。在行驶了8年12万公里之后,电池包容量大于80%。

上汽大众ID.4?X拥有优秀的百车身结构设计,并且大量应用的高强度材料,能够成分保障乘员和电池包的安全。

电池包的四周被高强度钢包围起来,底部还有两道高强度钢材料的横梁,能够避免电池包在发生事故时收到挤压。

除了优秀的设计之外,电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需要大量的试验来验证。在前期引入PHEV车型时,上汽大众已经在电池包的研发和测试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引进ID.4?X时,上汽大众累计进行道路耐久试验里程超过350万公里,覆盖吐鲁番、大理、海南、上海、哈尔滨、黑河等地,经历干热、湿热、干冷、温暖等气候条件。

文章来源:《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网址: http://www.fxcsjsyyq.cn/zonghexinwen/2021/0301/482.html



上一篇:心理测试:你最喜欢哪种风格的房间?测你最讨
下一篇:心理测试:你的左脑和右脑分别多少岁?你更擅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投稿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编辑部|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版面费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论文发表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