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在柔性自动化中的应用(2)

来源: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4 传感器在柔性自动化测试技术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4.1 轮速和位置传感器测试系统 汽车的柔性自动化测试系统中轮速和位置传感器的动/静态参数测量是其最

4 传感器在柔性自动化测试技术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4.1 轮速和位置传感器测试系统

汽车的柔性自动化测试系统中轮速和位置传感器的动/静态参数测量是其最具核心的内容。柔性测试系统对测试的精度和重复测试的精度要求较高,有些参数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测试的算法自行设计。虚拟仪器作为一种测试测量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可以更好满足柔性自动化测试系统的对软件和硬件的要求,因此汽车生产制造中经常适应虚拟一起作为一种技术开发手段。该系统为了更好控制外部动作需要提供I/O 接口,在该接口的辅助下可以精确控制运动控制卡的转速,纳入了I/O 接口的柔性测试系统已经成为了一套机电软结合的柔性控制系统。PXI 系统是基于系统原理中传感器测试系统的核心万用表模块、控制器、运动控制模块、示波器模块、矩阵开关模块、数字I/O 模块等是PXI 系统主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同一台设备要想满足全部传感器的控制要求显然是不现实的,纳入了不同的模块可以更还要满足传感器多方面的测试要求。因此需要引入模块化设计思想,将柔性测试技术中的测试软件、测试技术、主电路系统以及启动控制系统等作为主机,并纳入不同的模块形式,如夹具模块、目标轮模块、马达模块以及专用电路模块等,以此满足传感器多方面的测试需求[5-6]。

4.2 爆震传感器测试系统

操作台、控制柜是爆震传感器测试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爆震传感器测试系统立足测试系统原理分析,相对法是振动测试经常采用的方法,此种方法可以对汽车爆震传感器3000-Hz 范围内的任意频率点的灵敏度进行测试。此外,还可以检测电容和绝缘电阻的情况。爆震传感器测试系统采用的是PXI 架构,在信号的控制和采集上可以使用PXI 模块化仪器或者GPIB 仪器。爆震传感器测与前面所说的轮速和位置传感器是一样的,测试原理相同,没有做统一的标准。该传感器在进行测试时需要使用M8 的螺栓将其安装到振台上,以此对传感器头部的差异性可以不做考虑。对于不同的接口采用不一样的适配器接口,可满足快速转型的要求。此外,接口适配器上还装有辨识电路,当测试程序对测试参数进行配置时,该程度会自动调用与接口适配器相对应的测试参数,避免出现测试失误[7-8]。

4.3 T-MAP传感器测试系统

T-MAP 传感器的全称为进气歧管压力—温度传感器,T-MAP传感器对于汽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对汽车的喷油量进行调整,以此实现控制空燃比的目的。T-MAP 传感器得检测中包括Ramp 测试、热敏电阻测试、Leakage 测试、电容测试等。T-MAP 传感器测试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要求测试气压是要不断变化的,T-MAP 传感器测试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因此难以满足大批量生产的要求。因此设计人员在该系统中设计了三工位的测试模式,三工位可以分别占用气压系统资源和测试硬件,因此可以显著提高T-MAP 传感器的测试效率,并能有效节约硬件成本。T-MAP 传感器测试过程中产生的动作都是在气缸驱动下自动完成的,极大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操作人员只需要在夹具中放入被测件就可以完成整个的测试工作。夹具中的被测件依靠传送带被输送到下个工位,完成整个的测试工作。柔性测试技术具有较好的可拓展性,因此被测对象一旦发生变化,将启动不同的模块系统,对接口进行标准化设计。如果产品不能兼容,此时只需要增加相应的测试模块即可。T-MAP 传感器测试系统属于终检设备,需要和其他设备分享数据资料。T-MAP 传感器测试系统的运行时需要得到前面测试设备的设施数据,结合相应的参数,在终检设备上再次进行测试。此外,T-MAP 传感器测试系统需要将测试后的数据放在服务器上,以便供给其他测试系统使用。在原有的测试系统上加入了I/O 信号和自动传送带,可以将前面工位与后面工位密切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不同设备间工件的自动化传递。此种设计明显提高了T-MAP 传感器测试系统的测试效率[9-10]。

5 结语

综上所述,柔性自动控制的检测元件直接影响自动控制的精度和灵敏度。以上就是本文分析的传感器在柔性自动化中的应用情况,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对我国制造业的自动化生产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郝帅,马壮.传感器在柔性自动化中的应用研究[J].决策与信息(中旬刊),2015(4):127.

[2]张前毅.电阻应变传感器在柔性自动化中的应用[J].电气传动自动化,2014,36(6):27-28,42.

文章来源:《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网址: http://www.fxcsjsyyq.cn/qikandaodu/2021/0727/794.html



上一篇:新工科理念下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课程教学改革探
下一篇: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综述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投稿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编辑部|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版面费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论文发表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