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的文本解读与思想价值分析(2)

来源: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作为一篇政论文,在结构的安排上,《过秦论》也独具特色,上篇提出了中心论点,中下篇进行了分析,采用了总分的结构,从上、中、下篇来看,每篇都

作为一篇政论文,在结构的安排上,《过秦论》也独具特色,上篇提出了中心论点,中下篇进行了分析,采用了总分的结构,从上、中、下篇来看,每篇都有独立分论点,可独自成章。通过具有特色表达手法,让文章的论述得当,情感态度上也具有了鲜明的对比。在语言特色上,《过秦论》读起来大气磅礴、气势恢宏,运用了大量夸张、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语言美,并且语言表现出了浓郁的赋体色彩,这均是过秦论的重要艺术特色。

三、《过秦论》思想的价值

(一)分析了秦朝的盛衰规律

在《过秦论》中,贾谊剖析了秦朝的盛衰规律,探索了封建统治经验。贾谊非常赞同秦国开放时期的用人原则,秦国初期,只是一个边陲小国,不论是文化,还是经济,都落后于其他国家,但是,秦国在当时采用了与六国不同的开放性人才战略,吸引了大批人才进入秦国,比如,百里奚、公孙支、张仪、范雎、魏然、吕不韦等等,这种举贤不避国的用人原则,为秦国提供了大量人才。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期,秦国更是人才济济,军事上有王翦、蒙恬,政治上有李斯,外交上有姚贾。但是,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刚愎自用、独掌大权,不再信任功臣,最终酿成了亡国的悲剧,贾谊一直强调,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是由于其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民心,在此基础上,贾谊认为,君子治国要注意总结历史经验,审时度势,根据变化来调整政治和政策。

(二)解决了西汉的现实问题

贾谊对于过秦的论述,对于帮助西汉解决当时的问题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文景时期,西汉社会存在三个矛盾:第一,中央政权和地方诸侯王国的权力矛盾;第二,无为和有为的政治思想矛盾;第三,西汉政权与匈奴少数民族的民族矛盾。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但是却遭到六国遗老的反对,贾谊针对众多诸侯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要解决诸侯国尾大不掉的问题,关键是让诸侯国变得弱、小。在汉代初期,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在政治上推行仁义节俭,实行休养生息,这有助于恢复千疮百孔的社会状态。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下,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无法与时代接轨,贾谊提出的维护中央集权的中和思想正符合了时代的需求。

(三)为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带来借鉴

无论是哪一家的思想理论,其重要目的就是能不能治国,贾谊的“过秦”思想也是如此,之所以贾谊的《过秦论》被称为千古名篇,便是由于其为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借鉴价值。一方面,过秦思想丰富了皇帝制度理论,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汉文帝执政时期,仅仅只有几十年,人们对于皇帝制度的总结缺乏系统化理论,而贾谊的思想弥补了这一不足,他倡导约束君主权力,建立君主制度,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并且,贾谊提出君主要有仁、义的道德要求,做到以身作则,以影响社会风气的转变,在此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都非常重视对君主的道德要求。贾谊也非常重视对太子的教育,希望能够通过正统教育,对其后续的执政产生积极影响,以确保政权统治的长治久安,而后世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视太子的培育,从学习教材的确定、师傅的选择和学伴的挑选,都有严格标准。

四、结语

在历史上,《过秦论》是一篇非常具有价值的文言文,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其中不仅蕴含丰富的文言知识,也包含着贾谊的政治思想和古代文学的常识,无论是对于封建社会的君主统治,还是现代社会的发展,都极具借鉴性价值。

[1]郭荣章.西汉贾谊《过秦论》读后之一得[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8-91.

[2]谢合珍.据史立论 气势磅礴——贾谊《过秦论》写作特色[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11):56-57.

[3]刘运动.试论西汉王朝对少数民族的北防南抚政策[J].兰台世界,2011,(19):29-30.

[4]代雅洁.浅析贾谊政论中的儒家思想[J].黑龙江史志,2010,(9):3,17.

[5]吴国建.析《过秦论》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J].长城,2011,(10):120-122.

[6]孟祥才.精英人才的逆淘汰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2):115-119.

[7]靳宝.班固与贾谊关于历史认识的异同[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6,38(1):53-57.

文章来源:《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网址: http://www.fxcsjsyyq.cn/qikandaodu/2021/0708/767.html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人文的审美向度
下一篇:英美文学的审美传统和文化气质分析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投稿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编辑部|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版面费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论文发表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