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测试仪器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3)

来源: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就测试仪器来说,不但要求仪器的体积越来越小,而且要求仪器集成的功能越来越多。这些新需求都对测试仪器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测试行业已普遍

就测试仪器来说,不但要求仪器的体积越来越小,而且要求仪器集成的功能越来越多。这些新需求都对测试仪器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测试行业已普遍把这些当作未来设计的基本要求。

未来,随着测试仪器的传感器、处理器、智能算法、存储、数模转换、通信等在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发展,测试仪器集约化设计也将取得更大的突破。

2.4 无线通信

目前,随着工业控制网络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绝大部分测试设备都具备网络通信功能。考虑到不同行业的需求,在很多移动应用场合和野外的应用场景中,无线通信已被智能测试仪器广泛地使用。如陆地专业移动无线、移动网络、蓝牙(Bluetooth)、无线射频辨识(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紫蜂(ZigBee)、无线局域网络(Wi-Fi)等已成熟应用于很多场合。但是,无线通信的方式过多也不利于网络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发展。虽然目前通过一些网络转换模块将不同的网络互联,但是这不仅增加了通信成本,还增加了通信延时。

将来,随着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创新,包括无线通信的整个通信网络也将进一步走向通用化和标准化。未来5G/6G/7G通信和低轨通信卫星技术将不断被应用到智能测试仪器中,提高智能测试仪器的智能化水平。

2.5 虚拟技术

微电子、计算机、信息、网络、通信等技术的巨大进步,共同促进了虚拟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云计算、边缘计算、雾计算、现场总线技术、5G通信的快速发展,把虚拟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未来,虚拟技术将与现实技术进一步结合,提高测试仪器的虚拟性和智能性。

2.6 智能测试生态

智能测试生态平台主要功能是将测试传感器、测试仪器、测试系统、测试边缘计算服务器、测试雾服务器、测试云服务器、测试大数据服务器等通过网络互联互通,提高测试仪器的智能化水平。智能测试生态平台的建设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将会有不同的网络拓扑和组成部分。

未来,在工业控制系统中,主要依据实时工业以太网或工业5G网络来建设智能测试生态平台,将整个产业链的所有测试仪器、测试系统都整合到一个平台。这样,整个产业链中所有测试数据都会实时被监测、处理、分析、历史保存,其不但能提高测试精度和稳定性,而且能通过这些产业链的大数据诊断和预测产品、设备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而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在工业领域中,智能测试生态平台最终会与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等系统合而为一。

智能测试生态平台的建设,主要通过资源共享与供需联动,探索资源种类较为齐全、服务层次较为完善的计量测试服务模式,为测试需求场景、测量需求场合、检测实验室等提供测试综合服务,支持共性及个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及设计,有力地为智能测试需求产业提供持续健康的技术支持。

智能测试生态平台的发展需求,首先促进了智能测试资源的供给侧提升,同时加强了与需求侧的无缝对接,实现了供需对接;其次优化了实体资源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了各类测试仪器、环境场地、专业人才的共享,实现了整合复用;最后以“互联网+”为核心,为智能测试技术进步和创新提供了多方位的服务。

3 结语

在这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智能化已经成为各个学科领域未来的趋势及发展方向,测试技术的发展亦是如此。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测试仪器将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会是以大型计算机为数据处理中心,测试仪器之间相互连通形成大型的智能测试生态网络平台。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5G通信、低轨通信卫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测试仪器智能化的发展必将有革命性的突破。

[1] 高芝媛.计量测试技术发展趋势及热点问题评述[J].集成电路应用,2018,35(6):87-89.

[2] 姚锡凡,景轩,张剑铭,等.走向新工业革命的智能制造[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20,26(9):2299-2320.

[3] 张平,刘会永,李文瓂,等.工业智能网——工业互联网的深化与升级[J].通信学报,2018,39(12):134-140.

[4] 余晓晖,刘默,蒋昕昊,等.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2.0[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9,25(12):2983-2996.

[5] 李垚博,胡博,李博,等.气体传感器产业对计量测试需求的分析[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9,46(12):20-22.

文章来源:《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网址: http://www.fxcsjsyyq.cn/qikandaodu/2021/0616/719.html



上一篇:机组启动态温度预测模型自适应测试技术
下一篇:再入环境测量火箭测试平台总体设计与关键技术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投稿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编辑部|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版面费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论文发表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